外蒙古人为何不喜欢中国人?因为历史,也因为中国太强大了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15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“没有人喜欢身边有一个过于强大的邻居,更何况当你的两个邻居都比你强大。”

这句话是蒙古国立大学一位历史学教授的回答。当我问及“为什么蒙古人对中国有负面看法”时,他稍显尴尬,但仍保持风度地说:“中俄都是蒙古的邻国,虽然历史上发生过冲突,但未来我们肯定会越来越和谐。”

“蒙古人反华”的说法,其实早已有之,尤其是在当下,蒙古民众中仍有不少人对中国和中国人持有负面情绪。一位俄罗斯博主特别前往蒙古进行街头采访,得出的结论是:至少一半以上的蒙古人对中国人并不友好,尤其是中老年人;而多数年轻人则持中立态度,甚至对中国充满好感。

一位蒙古年轻人提到,他周围30岁以上的亲友大多持反华情绪,但30岁以下的蒙古人几乎没有这种感觉。博主问他原因时,他犹豫了片刻后说:“因为那是历史的一部分。”

他说的“那段历史”,实际上指的是苏联对蒙古的统治时期,苏联实施了强力的“断骨式”改造政策,不仅将传统的回鹘蒙文替换为斯拉夫化的西里尔蒙文,削弱了蒙古各部族的民族认同感,还以“侵略者”的形象将中国描绘进蒙古的历史教科书,从而制造了民族间的对立,迫使蒙古完全依附于苏联。

另一位蒙古女性则更详细地解释道,她认为蒙古政府有意扭曲历史,掩盖蒙古军队曾多次对中国历朝的侵略与掠夺,仅强调清朝对蒙古的统治,推动电影和其他文化作品营造“中国是敌人”的印象,甚至通过书籍篡改历史真相,造成了蒙古人普遍对中国产生负面情绪。

当博主追问:“清朝不是汉人,而是满人,你们这样说对吗?”她无奈地回答道:“相信我,年轻一代的蒙古人已经知道自己被误导了。”

然而,对于多数蒙古的中老年人来说,反华情绪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历史因素,更多的原因是他们无法接受现实的巨大差距。外蒙古从曾经的“苏联的明珠”逐渐沦为如今的“东亚倒数”,人均GDP从苏联时期与欧洲相当,已经滑落至2023年全球第120位。

不仅经济总量远逊色于周边国家,贫困率也从1993年约30%的水平,一直徘徊到2022年依然保持在28%左右。在这样的巨大落差下,内蒙古又给了外蒙古一记“沉重打击”:作为同根同源的民族,2023年内蒙古的GDP总量达到了2.46万亿元,是外蒙古的131倍,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.8万元,是外蒙古的5.5倍以上(请注意,别再提什么汉族人多的问题,你得想想内蒙古的蒙古人是不是得到了这些实惠与优质生活)。

如果这只是经济上的差距,外蒙古人可能还能接受,但更加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生活物价和生活质量的差距,这在亲自去过外蒙的人眼中更为明显。

比如,内蒙古的一公斤鸡蛋普遍价格在12元以内,而外蒙古一个鸡蛋的价格却达到了1.5元(俄国产的小蛋);内蒙古的白糖一公斤价格常年在9元以内,外蒙古的价格则常年保持在12元以上(低品质);内蒙古的面粉价格通常在9元以内,而外蒙古的面粉价格则在14-17元之间波动(俄产的最低品质)。

至于其他的蔬菜水果以及生活日用品,大家也能想象,外蒙古缺乏轻工业基础,农业生产规模也不大,物流和电商渠道远没有中国那样发达,因此实际生活成本更加高昂。当地的向导甚至自嘲说,在蒙古的超市购物时,他们连购物车都不敢用。

简而言之,与内蒙古的生活相比,外蒙古人挣得更少,花得更多,过得也更加艰难。

明明是同根同源的民族,外蒙古曾经的起点更高,但不到半个世纪,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发展,高楼大厦、现代化的高速公路、高铁建设不断推进,而外蒙古却依然停滞不前,这样巨大的差距让外蒙古人如何能够接受?

放眼历史,当外蒙古的铁骑曾横扫欧亚时,外蒙古人早已感到自豪,而如今中国不仅在经济上遥不可及,在军事上更是远远领先,装备更新换代迅速。亲身感受到这种变化后,我们或许能理解外蒙古人为何会对中国抱有如此强烈的负面情绪。



  • Previous: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Next: 下一篇:没有了